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研讨会

  唐迪        2018-11-20        270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研讨会

教研室名称

英语语言文化教研室

活动时间

20181119

活动地点

综合楼320语言室

主持人

马文书

记 录 人

肖显宝

应到人数

8

实到人数

8

缺席人员:无

活动主题:新国标指导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2018111718日,教研室主任马文书参加了外语教学与出版社在郑州举办的“新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与教学”研修班。回到学校的第二天就召开教研室会议,向所有教研室成员传达研修班精神并组织大家研讨。

2018年初,《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正式发布,《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随之“亮相”。《国标》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外语类专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应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元化、高质量人才。这对外语类专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郑州联合举办了“新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与教学”研修班。研修班结合新时代高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解读了《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外语人才能力培养,并结合精读、口语、写作等核心课程教学,语言学、跨文化、文学、翻译等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等专题进行细致研讨。

研讨会邀请了中国高校著名的王立非、冯光武、梁文霞等教授从不同角度对新国标进行解读。首先解读的是新国标产生的背景。20102011年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均表明了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让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在这个英语毕业生越来越多的环境下,也要考虑到教育质量是否达标,因此,制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国标》是必然的选择。
  随着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升,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来说,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高校本身特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这已成为摆在高校英语专业面前的重中之重。因此,各高校要对英语专业进行改革,改革其课程设置首当其冲。

  虽然国内大多院校按照《大纲》制定了符合本校及地区特色的培养方案,但《大纲》仍具有局限性,国内高校内部开始出现学科分化,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忽视了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设置;培养规格严重趋于同质化;重语言技能轻素质培养;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训练等,因此非常需要各高校在《国标》下进行新一轮的改革。   

随后马主任又向大家解读了新国标的内容及各高校的具体改革措施。《国标》出台了九大教学内容,其中课程体系分总体框架和课程结构两个部分。总体框架制定了课程体系与相应学时的条令;课程结构则要求从公共基础课程至毕业论文五个部分来制定符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总之,最终要做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国标》出台后,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改革,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院校增开了人文通识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国内重点综合性高校和外国语大学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广外、北外和上外来看,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的变化体现在专业方向、通识必修课与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上。   英语专业本科目录外国语言文学包括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分析比较这六所高校后发现,其实现专业方向的方式有所不同。北外和上外是通过三、四年级的专业选修课实现的,比如:语言学、文学、文化;   广外则是依靠从三年级开始的“专业方向必修课”实现的。

最后,大家积极讨论新国标给英语专业改革带来的变化并积极提议要按照新国标要求去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特别提出把教研室郭晶晶、杨洁清两位老师的课程《英美国家概况》改为《西方文明史》。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